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况

先秦文学指秦统一以前的文学。

原始歌谣和远古神话是我国文学的最早形式。原始歌谣产生于原始人的集体劳动中,它是为协调动作,激励情绪而创作出来的,形式上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代表作如《弹歌》、《蜡辞》。原始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界的幼稚解释,他们认为大自然是由神支配着。神话表达了原始人类征服并支配自然力的愿望。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及《楚辞•天问》中,代表作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一些卦、爻辞以及《尚书》中的殷商文告,是我国散文的萌芽。其中甲骨卜辞是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原只称《书》,儒家尊它为经典,故又称《书经》。汉代《尚书》即有“今文(隶书抄写)尚书”与“古文(大籀抄写)尚书”之分,现存古文尚书为伪作。《尚书》33篇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其中商书、周书较为可信,文章都是官方文告,代表作如《盘庚》、《无逸》等。《尚书》年代久远,故文字艰深难懂。

《诗经》是我国第一命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历史散文《国语》、《左传》、《战国策》代表了先秦散文的高峰。

“楚辞”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创造的新兴诗体,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基础。

一、《诗经》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奉它为经典,称《诗经》。

(一)名称与结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收集途径主要有两种:①周代有“采诗”的制度,一是为了考察民风,二则为了演奏、娱乐,周王朝派官四处采集民歌;②贵族官员和艺人向帝王献上颂诗或政治讽谕诗。这两部分诗歌汇集起来,经周王朝的乐师编订而成书。

(二)分类

《诗经》有305篇作品,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乐曲的意思。它又称“国风”,是指各诸侯国的土乐。《诗经》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收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天子王城附近的音乐。它又分“大雅”、“小雅”,多是贵族文人作品,亦有部分民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答。颂,是周天子祭神祭祖用的歌舞乐曲,作者也是公卿大夫。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尚有6篇有目无词的诗,称“笙诗”,大概是“过门曲”之类。另外,《诗经》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确考。

(三)流传

汉代传《诗》有4家: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生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毛公的《毛诗》。后来只有《毛诗》流传下来,即今天的《诗经》。

(四)《诗经》的思想内容

民歌:《诗经》“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是民歌,它是全书的精华。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最多。其中有写大胆追求爱情及相思的,如《关睢》、《蒹葭》、《柏舟》;有写男女欢会的,如《溱洧》、《静女》;有写妇女被丈夫欺凌遗弃的,如《氓》、《谷风》等。基调是健康、乐观的。②表现劳动人民不满剥削,争取美好生活信念的诗篇。如《七月》、《伐檀》、《硕鼠》。③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诗篇。如《东山》、《采薇》、《鸨羽》、《君子于役》等。④反映劳动生活,如《芣苢》;反映爱国思想,如《无衣》、《载驰》。⑤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如《新台》、《株林》、《墙有茨》等。民族史诗大雅”中《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记叙了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

(五)《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数量最多,最优秀的作品是民歌,它们的艺术成就是:①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②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章叠句的章法;③丰富的词汇与优美的韵律;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敷陈和.描写。该手法多见于“颂”与“大雅”。民歌中,如《七月》等也使用“赋”。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如《硕鼠》篇,以鼠喻奴隶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关睢》。

(六)影响

后代进步文人以“风雅”、“比兴”相号召,抵制一切浮华的形式主义文风其实是提倡《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春秋后期到战国,近300年间,散文勃兴,其原因是:①该时期处于大变革中,诸侯国交往频繁,奴隶制崩溃,私学代替了官学,文化教育普及;②“士”的阶层不断扩大,他们到处游说、讲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③文字发展成熟,记录下了复杂的国家大事及各种流派的思想。

二、先秦散文

春秋后期到战国,近300年间,散文勃兴,其原因是:①该时期处于大变革中,诸侯国交往频繁,奴隶制崩溃,私学代替了官学,文化教育普及;②“士”的阶层不断扩大,他们到处游说、讲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③文字发展成熟,记录下了复杂的国家大事及各种流派的思想。

(一)历史散文

1、《春秋》

(1)它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编纂的一部编年史;

(2)简要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的历史大事,16000余字;

(3)它是提纲式史书,语言简洁而精确,儒家尊为五经之一。

2、《左传》

(1)、《左传》为战国初年作品,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撰。《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但比《春秋》记事更丰富,文笔更生动。

(2)《左传》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①宣扬民本思想;②赞颂了爱国思想;③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荒淫无耻。

(3)《左传》艺术特色是:①叙事富于故事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②善于写战争,如寒之战、长勺之战;③善于记行人辞令。

3、《国语》

(1)《国语》是第一部国别史,主要在记言,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前440)。

(2)作者传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时作品,与《春秋》、《左传》不是一个系统,称《春秋外传》不妥。

(3)《国语》语言质朴,文学与史学价值均不如《左传》。

4、《战国策》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记战国时约240年(前460—前220)历史。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①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②《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2)《战国策》文学成就较高:①文章感情充沛,夸张渲染,气势磅礴;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善用寓言作喻增加说服力。

(二)诸子散文

1、《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老子又名老聃、李耳,为道家学派先驱。《老子》约5000字,是简括有韵的理论文,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旨义玄奥,文笔简净淸远。

2、《论语》

(1)《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重在记言。由孔子弟子和后学于战国初年编纂成书,共20篇。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基本思想是“仁”。相传他整理了五经。

(3)《论语》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人物性格,语言多为口语,浅近易懂。

3、《墨子》

(1)《墨子》是墨家后学记墨子言行的书,53篇。

(2)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从小生产者利益出发,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乐”、“非儒”,与儒家学说尖锐对立。

(3)文章质朴,逻辑性强。

4、《孟子》

(1)《孟子》是孟子弟子记孟子言行的书,共7篇。

(2)孟子(约前370—前289),名轲,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而称王天下,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有纵横家气概,富于鼓动性;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使人无法躲避;常用譬喻说理。

5、《庄子》

(1)《庄子》内篇7篇为庄子所撰;外篇、杂篇26篇为庄子后学所撰。表现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2)庄子(约前360—前280),名周,曾为漆园小吏,是个苟全性命,淡泊利禄的隐士。他对社会现实极端不满,对统治阶级的种种残暴、虚伪进行了揭露;主张无为而治,逃避矛盾,提倡一种幻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3)《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爱用寓言,神话作譬喻,在先秦诸子中最突出;语言优美和谐自然。

(4)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学色彩最浓,对后世文学影响亦最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明显受其纵浪恣放文风影响。

6、《荀子》

(1)《荀子》32篇作者为荀况(约前313—前238),又称荀卿、孙卿,他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尊王道、举贤能、称霸力、法后王。

(2)荀子学问渊博精深,故行文多长篇大论,层次清楚,词汇丰富,文气雄浑。他的《赋篇》,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

7、《韩非子》

(1)《韩非子》55篇作者韩非(约前280—前233),是荀卿的学生,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任法术、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儒、墨仁爱学说,反复古,主张因地制宜。

(2)其散文锋芒锐利,议论透辟;大量利用寓言及历史知识作论证材料。

三、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的名称及来源

1、“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楚辞”又成了一部总集的名称。

2、其形式特点是:大量引用楚地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富有楚国地方特色。内容恢廓,形式自由,句法灵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楚辞产生于楚国文化中,明显受到楚国民间歌谣、巫风、楚地音乐、楚方言对它的影响。

(二)屈原生平及创作

1、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楚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及左徒,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主张合纵抗秦,遭到旧贵族势力反对与诬陷,在楚怀王与顷襄王年间两次被放逐。放逐期间写下许多抒发忧愤、指斥群小误国的诗篇。公元俞277年端午,秦国攻破楚国郢都,他愤而投汩罗江殉国。

2、屈原作品有25篇:《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

(三)《离骚》

1、《离骚》是屈原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373句,2400余字。基本内容是表现屈原对自己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

2、全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回顾自己一心为国的历程;后一部分写蒙冤被逐后的种种矛盾,对未来之路的探索及以死殉国的决心。

(3)《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想象奇幻,揉合了神话传说与历史人物;多用比兴;结合民歌形式与散文笔法,又有创新。

(四)《九歌》

1、“九歌”本为古代乐歌。《九歌》共11篇,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祀典创作的祭歌。

2、《九歌》内容有:颂神,神与神及神与人的相恋,悼为国牺牲诸方面,为优美抒情诗。

3、《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国殇》、《礼魂》11篇。

(五)《九章》

1、《九章》本是9篇单行的诗歌,(因内容、形式相似),西汉刘向集为组诗,贯以《九章》之名。

2、《九章》反映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表现了对祖国之爱和对群小之恨。为爱国主义政治抒情诗。

3、《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9篇。

(六)其他作品

1、《天问》:实为“问天”,对天提出170余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为四言诗。

2、《招魂》:仿照明间招魂词的形式,寄托爱国情思。主旨为屈原招自己的魂。句式上每一句用“些”字结尾。

(七)影响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2)《楚辞》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并对五、七言诗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3)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世作家。

四、宋玉

(1)宋玉是屈原之后重要楚辞作家。《九辩》是其代表作。

(2)《九辩》共255句,是长篇政治抒情诗,抒发了自己落拓不遇的悲愁和不平。秦代文学除秦统一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一些散文作品外,在文学史上毫无建树。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3]0513-D4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第海110202号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神州共享 京ICP备09053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