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连环画的表现形式

作者:李雯雯上一篇下一篇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上海,200241)

【摘 要】民国时期的连环画创作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传统连环画、连环漫画和木刻连环画三种。艺术家们利用图画叙述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民国时期美术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连环画 民国时期 表现形式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者“伢伢书”,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的小开本多绘画读物。一般意义上的连环画主要指连环叙事图说,表现为图文结合的绘画形式。这种连续多幅图表现故事情节的绘画形式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已有出现。但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应该是在民国初年才正式完成的。

连环画在民国时期有着很大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线描连环画、素描连环画、连环漫画、木刻连环画、年画连环画、剪纸连环画等。其中“线描是连环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段”,[1]也是中国传统连环画的主要特点。同时,连环漫画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家们利用漫画的手法绘制连环画,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在民国后期的解放区的木刻连环画,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其他表现形式还有以油画、水彩等创作连环画的,但就整个民国连环画的发展史来看,主要有传统连环画、连环漫画和木刻连木刻连环画三种表现形式。

一、传统连环画

据现有史料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连环画应该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出现。光绪十年(1884年)《点石斋画报》曾刊载关于朝鲜东学党事变(图1),用连环画八幅绘制该事变的发生。内容连续,绘画规范,被认为是当代连环画的雏形。随后,民国时期的连环画一直处在变化发展中,产生了众多的连环画作品。其中,民国时期典型的连环画作品应该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印刷小开本,上图下文的样式,这种连环画主要是线描的手法绘制,内容详实,风格细腻,也称为“小人书”。由于有着特有的固定的印刷模式和制作规范,内容通俗,流传广泛,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读物之一。

民国时期连环画迅速发展,出现了大批杰出的连环画画家,代表人物有刘伯良、朱润斋、周云舫以及当时画坛的“四大名旦”。他们的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销售量较大。此外,一些知名的画家也参与连环画的创作中,如李毅士、胡考[2]、蔡若虹等连环画画家在当时也比较有影响。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张光宇、丁聪等知名大画家在30年代时都曾从事过连环画的绘制,他们以不同的材质和表现手法创作出杰出的作品,这些连环画作品或以书籍出版,或见报刊登载。促进了连环画的发展,并丰富了连环画创作。

图1 《点石斋画报》曾刊载关于朝鲜东学党事变

民国时期的传统连环画作品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表现语言,主要以文字说明为主,图像作为补充解释的叙述,以线描为表现手法,其创作形式特征也是延续早期的《点石斋画报》的连环画特点。形象较为写实,图文相结合,一般是上图下文,画面的空隙处一句话介绍下图画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连环画图文版的基本格局。这种以图画叙述故事的表达方式,依赖于文学故事,以文字为基础的创作绘图也恰恰体现了叙事与图画之间的密切关联。

传统连环画的文本主要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武侠小说或历史小说,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第一套连环画册,《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封神传》、《连环图画岳飞传》(图2),深受大家的喜爱。民国时期传统连环画创作也受到京剧连台剧本的影响,京剧中常见的戏本在连环画的创作中出现,画面人物与舞台上的扮相与装束几乎一样。民国早期上海地区连环画发展繁荣,小人书的内容有了新发展,书商从抢新闻转而抢京戏题材,连环画跟着连台本戏依样画葫芦地一本接着一本出[3]。比如《狸猫换太子》、《七擒孟获》等是以常见的戏剧题材绘制连环画,多次再版,广为流传。“四大名旦”之一钱笑呆曾为上海锦章书局创作连环画《薛丁山征西》,沈曼云绘制的《七个红面孔,八个黑面孔》,擅汲取戏剧、电影等艺术特点绘制行为,将大

众熟悉的红、黑面孔人物为主角的历史故事,撷取最精彩的故事情节编绘而成,深受读者欢迎,多年畅销不衰。直接利用、改编现有的小说,以固定的戏曲脚本或者流行的电影题材通俗、内容连贯且市民都比较熟悉,是当时连环画创作的主要来源。

据记载,“1934年连环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言情、武侠、神怪、传奇、侦探、演义、滑稽等。1926年言情的内容占到50%,武侠占3%。1927年之后,武侠神怪的内容开始逐年上升,到1931年高达87%。”[4]这种结构形式与艺术语言的固定程式化,也导致了连环画创作的低迷,许多创作绘本都雷同,缺乏创新,也造成了后期评价民国连环画内容庸俗的主要问题所在。

图2 《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封神传》封面

一直以来,这种传统的连环画是与当时的创作群体和民众文化素质以及出版环境相关联的。“民国早期的连环画出版规模都比较小,社会影响力弱,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人数不过10人左右。”[5]“在20年代的上海,似乎也没有艺术家关注于此,从事连环图画绘制的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画工,比如《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西游记》的作者陈丹旭、金少梅等原是绘制教科书插图的,只利用空暇时间画些连环图画,所以质量不高。”[6]其次,连环画汲取古典小说、戏曲等文学故事,本身并没有庸俗之说,但随着连环画发展的繁荣,许多小出版社或书商较看重商业利益,一味的编排各种连环画选段,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影响着连环画的创作。因此,许多作品必然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市场需要,为了满足读者的口味和商业的利益,连环画作品质量就参差不齐。

二、连环漫画

20世纪30年代,连环画较以前有着很大发展,许多画家投身到连环画的创作过程中。连环画作品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以漫画的手法绘制完整的故事情节,既具有漫画的简洁明了,又具有连环画的形象生动,即连环漫画。“如叶浅予的《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丰子恺的《阿Q正传》,曹涵美的《金瓶梅》,汪子美的《红楼梦》,胡考的《西厢记》,吴一炯的《杨贵妃画传》,江栋良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倪华的《朱子家训》,胡若佛、张令涛的《抗战图画故事》,董天野的《孔夫子画意》等。”[7]这种连环漫画从一开始的创作脚本到最后的刊载都与当时普遍流传的“小人书”有着显著不同。

“连环漫画大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性,是艺术家的独立创作,有着个人鲜明的艺术面貌。”[8]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漫画》连载了叶浅予绘制的连环漫画《王先生》[9]。之后继续推出了《小陈留京外史》,这两部作品以喜剧式手法对当时小市民和官场的丑态进行了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完整,被称为“30年代的上海世相图”,至建国后期还多次出版,是连环漫画的代表作,对当时的连环画创作影响颇深。还有耳熟能详的连环漫画作品是张乐平绘制的《三毛》,先在上海《小晨报》上连载,此后绘制成《三毛流浪记》(图3)[10]。这部作品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15日)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历时一年半,共计绘图220幅。影响深远,在连环画创作史中留下了重要一笔。

图3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

早期连环漫画应该是《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英领干涉劝诫纸烟》[11]漫画。该作品开对页形成四格,“除第一幅上端有事情说明,后三幅顺序只有‘演说’、‘函请禁止’、‘照复’等字样,但从四幅画面就能明显看出事情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内在连续性。”[12]随后沈泊尘在第一期《上海波克》上发表的《制造安福俱乐部部长同样人物之简便方法》用7幅图画形象的表现“七步骤”[13]。再到《王先生》(图4)、《三毛流浪记》等长篇连环漫画作品,连环漫画完成从单幅向多幅的转变。这种用多幅画面来描绘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表现形式,较单格漫画也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去展现更丰富的内容,叙事情节更完整,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艺术形式上,连环漫画主要突出了绘图形象的位置,绘图表现主要占据大部分的表面,具体有独立性和表现性。连环漫画利用图画故事的构思,情节的编排都可以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也为电影等艺术行业提供了故事内容。

图4 叶浅予《王先生》

连环漫画作品多是名家创作,有着鲜明的艺术面貌,特征鲜明,不再拘泥于以前的范本和题材。选材上多为当时的时事政治,或者新闻,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是一种伴随当时腐败政治而兴起的一种新绘画。即所谓的“政治讽刺画”[14]。比如钱病鹤绘制的百幅漫画《老猿百态》(图5),用辛辣的笔法讽刺了袁世凯,并出版了单行本。作品用传统的水墨形式结合西方的造型绘画,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丁聪连环漫画《现象图》,都是对当时时事的辛辣讽刺。

图5 钱病鹤《老猿百态》

优秀的连环漫画家也汲取文学经典名著的精华进行创作,例如张光宇1945年创作连环漫画《西游记》,共60幅。1935年上海千秋出版社出版胡考的《西厢记》,虽与名著相关,但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只是对文字脚本的配合,而是以图画为主体,脱离了固定的文本,用简洁的笔触来描绘故事的内容。张光宇的漫画通过吸收京剧的艺术造型,创作出既有民族的味道又富有装饰性的漫画作品。

这种连环画与漫画的结合,是连环画新的发展形势,虽受到早期连环画的影响,具有连环画创作的典型特点,但也受到了当时的欧美连环漫画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欧美连环漫画集,至30年代中期,上海还出现了专门刊登外国连环漫画的《滑稽周刊》、《漫画世界》等刊物,以“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的《西风月刊》,每期都精选一两套欧美精彩的连环漫画。这些期刊影响较大,许多欧美连环漫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上海漫画家受西方漫画家的影响较深,上海的一份中文名为《大陆报》的英文日报,每周都附送一份美国长篇漫画专版[15]。叶浅予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上海漫画》为了吸引读者,打算仿照这个长篇,创作一个中国的漫画篇……最初定名为《上海人》……后定名为《王先生》。”[16]从1928年春至1937年上半年,《王先生》的创作从未中断,10年之间先后刊出了800组左右。[17]《大陆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bringing up father的怕老婆漫画,也是早期叶浅予绘制《王先生》的灵感来源。

艺术手法上,连环漫画与连环画相结合,具有叙事完整性、幽默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连环漫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具有讽刺幽默功能的艺术,而是一种文化和独立的品种,民国时期的漫画不仅能作为评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时事,成为一种批评工具,还能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观念。后期的连环漫画几乎没有文字,完全以图表意,画面之间存在很强的连续性。读者在面对图画时,能够很轻松的明白其中的意思。题字或者旁白,简短却很明了,能够准确的解释图画的意义。这种形式的连环画,比起传统的线描形式,更能彰显连环画的“画”的功能。真正成为文字为辅、图画为主的特性。画面的形象完整性简洁明了,娱乐的视觉艺术却能运用连续的叙事能力、简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活泼幽默的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来准确的反应整个故事情节,既能满足表达故事叙述的需要,还能提高连环画或者漫画作为单一画种的表现力。

三、木刻连环画

民国后期,解放区的连环画的发展与上海出现了不同的面貌。画家们多就地取材关注现实生活,对土地政策、婚姻法和抗日政策的宣传较多。连环画创作体现了巨大的宣传和教育鼓动作用。这些木刻连环画作品很多都是画家将身边的事迹艺术加工创作的,体现出了强烈的真实性,具有鲜明的政治特点。吕蒙、莫朴、程亚君等绘制于1942年的24开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图6),是根据当地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编绘的作品。江有生、杨涵、王流秋、杨中流等1947年绘木刻连环画《黄友根》。

图6 木刻连环画《铁佛寺》

任迁乔绘《翻身》、彦涵绘《狼牙山五壮士》[18]、古元绘《独胆英雄》等。马达的《陶端予》、邵宇的《土地》、蔡若虹的《苦从何来》、陈兴华的《智勇双全》、米谷的《小二黑结婚》等都是当时解放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解放区的连环画不仅取材于真人真事,在作品的创作加工上,也力求刻画的形象生动。使得连环画作品在教育宣传的同时还具有可读性,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饱含革命热情,笔下故事情节完整,他们用木刻的形式表现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和斗争。“多分布在部分知识分子、学生、职员中间。”[19]

此外,民国时期的连环画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年画连环画、剪纸连环画以及电影连环画等,如年画连环画有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剪纸连环画《柳玉娘》,纸贴连环画《烽火戏诸侯》等。但主要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以线描为主的传统连环画和漫画连环画。值得注意的是,在谈论民国时期的连环画作品时,人们往往认为“整个民国连环画的内容庸俗,连环画绘画技法不成熟,印刷也比较粗糙”[20]。忽略连环漫画和木刻连环画的艺术特色,也无形地降低了民国时期连环画的艺术地位。

事实上,连环漫画和木刻连环画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影响力小于传统的连环画小人书,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约出版连环画3 369部,画家90余人。其中沈漫云206部、赵宏本137部、钱笑呆84部[21]。据解放初调查,上海在解放前有出版连环图画的书店70余家,解放初期出租小人书摊3 000余个。历经二三十年,连环图画出版总数达28 000余种。”[22]可见当时的连环画小人书在民国时期的数量众多,流行影响更大。

传统的连环画小人书,多是小开本的单行本出版,受到出版社或者书商大力支持,大量印刷出版。从绘制、编辑、印刷、出版多道工序,是多种合力共同完成的结果。许多连环画“小人书”,一经出版就被各大书店购买,或者出现在租书摊上,一文中形容上海的这类租书摊之多为“街头巷尾像哨卡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23]。可见这种连环画小人书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而热衷于这些各类文学名著或者武侠、演义连环画的读者多以“文化程度不高的社会底层民众及中小学生为主”[24]。那时,“在各街头各弄堂尾的许多许多小书摊,围坐着的都是什么人?为什么孩子们都爱把书包丢在墙角里,津津有味地去读杀!杀!杀,飞剑、葫芦等的小书?[25]”因此,连环画也对当时的社会底层民众的影响力较大,一方面,反映出早期民国时期的连环画接连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连环画拥有大量的读者,以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

相比较而言,连环漫画与传统的“小人书”有着不同的传播载体,连环漫画主要是以短篇或连载的形式发表于报刊杂志,“少数出版32开大小的单行本”[26]。如鲁少飞在20年代末创作的《改造博士》,1928年在《申报》上连载,每天一组,每组四格。20世纪30年代,期刊杂志繁荣发展,1934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诞生了一大批的漫画杂志,主要集中在上海,其他如天津(如《天津漫画》)、广东(如《玲珑漫画》)等通商口岸也有一些。“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仅上海一地就达31种之多,漫画家叶浅予、张光宇、鲁少飞等都创办了多种漫画杂志,他们既是编辑者,又是创作者。”[27]这些漫画杂志一方面给漫画家提供平台,展示创作的作品,一方面也满足了广大漫画爱好者的需求。同时,连环漫画的读者相对来说以知识、市民阶层的读者为主,连环漫画家的数量与连环画的数量相比还是少数的,虽文化素质较高,创作的作品优秀,但仍然作品数量有限,规模也较小。

民国时期,人们并没有将连环漫画划到连环画或者小人书一类,而是将其划分为漫画种类,在实践中连环漫画主要还是依靠漫画的技法和表现特征,比如黄尧四格系列《牛鼻子》系列、梁白波的四格连环漫画《蜜蜂小姐》(图7)多被看作优秀的漫画作品。与“写实”的连环画属于不同的艺术方式。连环漫画注重漫画本身的趣味性,不少漫画空白处都有画家的对漫画主题的简要说明,连环漫画运用自己的创作,对大众身边的事情进行加工、创作,或幽默诙谐,或辛辣讽刺,或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展现在广大读者的眼前,用来在政治上给予当时民众的启蒙,也起到了宣传作用。鲁迅《漫谈“漫画”》一文中指出:“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并认为漫画最普遍的方法是“夸张”,但不是“胡闹”[28]。画家利用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运用简明的笔触进行创作,但又融入西方的绘画技法,注意明暗关系和空间的处理。不仅有线描还有钢笔黑白画的运用,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连环漫画作品。

整体说来,民国时期的连环画除了有传统的通俗易懂的“小人书”外,还有讽刺时事的连环漫画,以及抗战宣传的木刻连环画,形式多样,虽被后来评论家多称“民国旧连环画”,被认为“低级庸俗”[29],但无论从发行数量、读者群体、风格特征来看,民国时期的连环画都是民国美术史上不能忽略的一部分,中国的连环画至民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也正是民国时期的连环画的普及才更好地促进了解放后的连环画事业的繁荣。

注释:

[1]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

[D],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96页。

[2]张光宇:1945年创作《西游漫记连环漫画》,共60幅。丁聪的连环漫画《现象图》,胡考的《西厢记》1935年上海千秋出版社出版,36开本,封面上印有“连环图画”字样。

[3]赵家璧:《鲁迅与连环图画》,《连环画论从》,1981年第2辑,人民美术出版社。

[4]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40页。

[5]较早的连环画家有朱芝轩、刘伯良、李树丞、陈广生,后来有朱润斋、沈漫云、谢根荣、周云舫、陈丹旭、孙君平等。

[6] 朱联保: 《关于世界书局的回忆》[J],《出版史料》,1987年第2期,第55页。

[7]亦秋:《看画忆故人》[J],《连环画艺术》,1992年第1期。

[8]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96页。

[9]《王先生》从1929年开始,先后在《上海漫画》、《上海画报》、《时代漫画》连载,前后共连载了十年,是迄今为止连载时间最长的连环画。

[10]这部作品后由大公报社整理编为四集,一、二集分别由王芸生、陈鹤琴作序解放前夕出版,三、四集由夏衍作序,1950年上海民立书店出版。

[11]见《民呼日报图画》[J],1909年5月21日。

[12]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18页。

[13]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37页。

[14]阿英:《阿英美术论文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第81页。

[15]刘永胜:《从旧都市浮世绘到新官场现形记》,《美术观察》[J],2003年,第21页。

[16]山风:《叶浅予自叙》[M],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17]魏绍昌:《叶浅予笔下的王先生》[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18]《狼牙山五壮士》于1944年创作于延安,后由周总理转送给美国记者,1945年美国《生活》杂志出版了精装本。全国解放后又在国内多次出版。

[19]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54页。

[20]沈其旺:《建国初期中国连环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第8页。

[21]林敏、赵素行:《现代连环画寻踪》[M],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3年出版。

[22]林敏、赵素行:《现代连环画寻踪》[M],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3年出版。

[23]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第15页。

[24]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第35页。

[25]依云:《说到孩子的教育》[M],现代出版社,第4期,1932年9月。

[26]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第35页。

[27]杨昆:《民国时期漫画期刊发展历程》[M],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2期。

[28]李允经:《鲁迅与漫画》[J],《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第10期。

[29]宛少军:《民国时期连环画的社会形象》[J],《美术观察》,200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白纯熙等.中国连环画发展图史[M].北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3.

[2]姜维朴著.鲁迅论连环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3]顾炳鑫著.怎样画连环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

[4]白宇著.连环画学概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5]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卷[M].北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9.

[6]阿英著.中国连环图画史话(第二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 7 ] 姜维朴等. 连环画论丛( 1 — 1 0 辑)[M].北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80—1985

[8]《连环画报》编辑部.连环画报[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9]毕克官.中国漫画史话[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0]赵家璧.鲁迅与连环图画[M].《连环画论从》,1981年第2辑,人民美术出版社.

[11]毕克官,黄远林.中国漫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2.

[12]孙党伯.关于《泼克》·鲁迅研究百题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82.

[44][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32

[45][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32

[46][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34

[47][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35

[48][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44

[49][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48

[50][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48-1349

[51][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6:507

52] [ 汉] 刘安. 淮南子[ M ] . 诸子集成·七.北京:中华书局,1954:36-37

[53][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6:355

[54][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18

[55][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6:598

[56][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544

[57][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289

[58][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777

[59][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342

[60][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1289

[61][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2:3319

[62][宋]沈括.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1998:60

[63]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8

[64][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19

[65] [ 汉] 刘安. 淮南子[ M ] . 诸子集成·七.北京:中华书局,1954:35

[66][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6:389-390

上一篇下一篇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3]0513-D4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第海110202号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神州共享 京ICP备09053905号